劇情簡介
最近看了一篇文章,劉振天老師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發的,標題是《高校辦學,不能“一切為考研讓路”》。里面的數據和披露的一些問題,讓我對考研有了新的思考,今天我來與大家分享下我的感受。
一、為什么考研,已然是主流了!
文中,舉了一個數據,“2022年我國考研人數450萬,占全國應屆畢業生總數4成以上,占應屆本科畢業生總數6成以上;”除去二戰、三戰,或許平均下來,基本上考研人數占比,已經占本科院校應屆生近50%了。這個比例很嚇人,讀個本科,有一半以上的人,就是為了考研!
回想起學校的官網,凡是考研有成績的大學,無不是大力宣傳。但,為什么學校會如此熱衷宣傳?文中提到的兩個原因,一是為了學生的發展,一是因為考研率就是就業率,而且考研上岸是有質量的就業!
文中特別指出其中的原因:“就業率是各種評估、評價、排名的重要指標,如果某一專業學生就業率不理想,沒有達到本地或全國平均水平,那么這個專業就可能面臨著減招、隔年招甚至停招的危險。這對于“雙一流大學”可能影響不大,但對于大量的省屬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卻無異于雪上加霜,這也是為什么一些高校大力勸導學生考研的重要原因?!?
換句話說,大學鼓勵學生考研,既有為了學生發展好的一面,也有自已的利益考量!
文章看到這里,我覺得劉老師還沒有說到點子上。
我認為,學校之所以鼓勵學生考研,其實是庸政,懶政的一種表現!為什么這么說?
因為提高升學率,對于大學來說,是最容易做的事。組織力量(錢花的不多),集中對學生考研進行重點支持,對學生英語、數學等公共課,進行補課,對學生專業課進行針對性輔導,這對于高校來說,太容易了!
鼓勵學生考研,投入不多,但收益巨大!簡單、易行、有成績。所以高校對支持學生考研趨之若鶩!但是,提高就業率,真的就只有考研一條路嗎?其實有很多路,只是高校選擇了一條最容易的路來走!
當然,這是人性使然!
一方面學生就業有壓力,一方面學校巧妙地做出宣傳引導,我們的學生,自然就上鉤上套!
大家做考研規劃的時候,難道不明白,按錄取率來看,每年大約有四分之三的人是陪考?
當只有一條思路的時候,選擇自然是這條路!
當高校趨向于選擇最容易的路走,自然就不會花精力在其它難走的路上。
二、大學,提高就業率,不止一條路,但很多大學選了一條最容易的路!
讀本科的目的,不只是為了考研!大學辦學的目的,也不是為了“辦考研班”!
要提高就業率,大學應該怎么辦?或者說,有沒有大學做得比較好的?我舉兩個普通本科(民辦)的例子和大家說,大家就或許能明白,考研既不是我們在讀本科時的唯一選擇,也不應該成為本科院校的最佳選擇!
1、武漢生物工程學院,這個專業走出了131名全國冠軍!
這個學院的工程造價專業,是聞名全國的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競賽冠軍搖籃!不完全統計:該專業BIM創客園三年鍛造出91名全國冠軍,251人次獲國家級獎項,榮獲3項 “全國特等獎”,21項“全國一等獎”,斬獲17項“全國第一”,蟬聯2016/2017/2018三屆“全國算量冠軍”!
如果在行業中,能以賽促學,加強專業建設,培養學生的能力,你的學生就業是有保障的。
2、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,師范類專業實力碾壓同類院校。
據統計,近年來江蘇省新入職的教師中平均近 9 人中就有 1 人來自這所大學。大家看看上面的統計表格,就能明白,這所大學是多么牛叉!#志愿填報找勛哥
這兩所大學,可是普通的本科大學呀(原來的三本)!
作為應用型本科大學,應當在“應用”上下功夫!下這個功夫,肯定會比鼓勵學生考研,難很多!因為要立足行業,聯系企業,關注社會的用人需求,調整自己的辦學思路,要做的工作肯定是千頭萬緒,比鼓勵考研更復雜!但這些工作,是立校之本呀!
所以,當你聽到某所大學是考研神校時,你還要看看,這所大學的本科生培養,是不是質量過關了,培養的人才,在行業中的口碑如何?這才是關鍵,因為即使再怎么算,也會有一半以上的學生,畢業后流入江湖,面對激烈的競爭,他們的優勢唯一可以憑借的是大學本科四年的所學技能!
當我們對考研神校膜拜的時候,你要問問這些應用型本科大學,你們的本科人才培養,花了多少心思!這才是本科院校的重點,“做難事必有所得”,但很遺憾的是,很多本科院校對考研太上心,對份內事則輕輕一筆帶過!
三、勛哥觀點
寫了這么大,相信大家對考研會有新的認識吧!
我的觀點是:不要只看考研,建議大家選擇普本院校時,最好看看,這所大學的就業中,有多少人在行業中最好的公司就職,這或許是這類大學評價的一個硬指標了!
期待以后,我們對大學的考核,能根據不同學校的辦學目的,做出不同的就業評價體系,糾正目前“一切為考研讓路”的風氣!